南美對白蝦養殖
發布時間:2018-02-14 15:05:50
(一)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
1、蝦池選址
池塘結構及其環境,是養蝦的基礎,又是養殖水體穩定的必要條件,池塘建造的位置及結構是養殖成敗的關鍵。
養蝦地點應選擇在:
①水源相對獨立,養殖密度較小的區域,以減少病原的交叉感染;
②選土質土壤,以不漏水為最好;
③水質好,理想的是海、淡水均有,不能選擇有農藥,特別是殺蟲劑污染的地區;
④較高的適宜溫度,以保證快速生長;
⑤臺風較少,易 于搭棚;
⑥交通、電力方便;
⑦易于賣蝦及購買苗種及飼料等。
2、建立合理的池塘結構
根據不同的養殖模式,可選用不同結構,但不論水泥池、土池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①池塘堤坡不宜太陡,與水平角度不超過30度為好,這樣如果蝦生病后尚有休息的地方,避免“落底、偷死”缺氧死亡;
②排水設施不僅要考慮能排下層水,還應排表層水,以防藻類過度繁殖或表層污物較多時能排出過多的藻類及污物。
③池塘底質以水泥底及鋪塑料膜底為好,其次是土底,砂底因養殖過程中易發黑、發臭及漏水不宜采用。目前部分高位蝦池,池底鋪塑料膜后上層又蓋一層砂的做法對養殖極為不利,有條件時可除去砂子。土池最好每年清淤一次,底泥的“老化”(還原化、酸化、有機化、毒性 化及生物平衡失調)是養殖池塘一年比一年難養的原因。但放養初期,保持 1- 2 厘米的底泥,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附著及繁殖。另外鹽堿地池塘易出現“黃酸水”或“強堿水”,建好后應將初次進水換掉,同時池底最好鋪一層稻田表層土,并補充一定的磷肥。養殖以后應盡少清淤,以防露出原土壤,反而不利于養蝦。
3、完善增氧設施
上層池邊設置1-2臺水車式增氧機,以保持一定的水流,有利培養硅藻。中心處配備 l 臺揚水式或葉輪式增氧機,以將聚到中間的污物打散。面積較大的池塘中間空缺的位置可放置多臺射水式增氧機,一方面攪動淤泥,形成“活性”污泥,提高水體凈水能力,另一方面有利底層增氧。有條件時,可配備充氣設備,底層用“納米”管充氣,這樣既能增加底層溶氧,又能提高增氧效率,還能減少過快水流,實行立體式增氧。
4、蝦苗的選擇及早期培育
蝦苗的選擇應以選健康苗、遺傳性狀好的苗為主,正常養蝦條件,不用選無病毒或無特定病毒苗,因環境中病毒早已大量存在,但選擇生長性狀好或抗病力強的進口苗還是有較大意義。選擇蝦苗應首先了解育苗場的孵化方式及技術,考察培育是否高溫(32 ~ 35℃)、是否用藥(如呋喃類、土霉素等)、投喂何種餌料等,一般高溫培育、用藥較多或營養不良的蝦苗體質較差,養殖期抗病力弱、生長速度慢。
肉眼觀察:健康蝦苗群體發育整齊,肌肉飽滿透明,附肢中色素 正常,胃腸充滿食物,游動活潑,逆游能力強,無外部寄生物及附著污物。蝦苗個體 1厘米左右。買來后的蝦苗可用甲醛浸泡法檢驗或淘汰部分弱苗,即每立方米水 250 毫升甲醛浸泡蝦苗 15 - 20 分鐘,弱苗會死掉或沉在底部。
蝦苗經培育池集中培育達 2- 3厘米后再放入大池,對提高育苗、成功淡化、提高成活率、防病具有較大的意義。培育池可蓋大棚,底層充氧,并嚴格清塘及培育餌料生物,培育過程可投喂“蝦片”等優質餌料。分池時可再篩選 1 次。蝦苗放養前養水最重要,水不好即使投喂蝦片等優質餌料,生長速度也會較慢,因而有“養好水勝過投好料”的說法。培水根據上述好水的說明進行培水。
5、餌料的選擇和投喂
(1)餌料的選擇
目前很多養殖戶選擇飼料,主要看生長速度,認為長得快的料就是好料,其實這是不全面的,除生長速度快,還應看性價比(或生產 1 斤蝦的餌料成本=每斤料單價×餌料系數),抗病力(尤其是抗應激能力)及對水環境的影響。通常高蛋白飼料生產速度快,但高蛋白未必高轉化率,不然對水環境污染更重,又間接影響生長速度,因而同樣生長速度下,宜選低蛋白高轉化率的餌料。 選擇飼料還應考慮養殖模式。高位池養殖南美白對蝦,因產量高、換水量大,對蝦主要營養來源為人工餌料,低蛋白飼料表現生長速度慢,因而市場上好的蝦料蛋白在 40%左右,甚至某些養殖戶認為用斑節對蝦料養南美白對蝦效果更好:而北方土池產量較低,不換水養蝦,利用天然餌料補充營養,餌料蛋白在 30%左右就可取得同樣效果,可見不同養殖模式對餌料蛋白的要求差異較多。
(2)馴化及定點投喂
蝦雖然生活在底居,游動較慢,但也可以馴化。馴化是養殖的精華,馴化不僅使蝦攝食旺盛,搶食力強,減少餌料浪費,而且規格整齊,生長速度快。如詔安某養殖場利用鰻魚養殖池養蝦,每池400平方米僅設置 1 個0.5平方米的餌料臺,每池平均畝產 1600 斤,最快放苗 57 天后,規格達每斤 40 尾,而且規格整齊。馴化在國外也已采用,如泰國、秘魯等國家,馴化后蝦可用投餌機投喂。一般鋪地膜或土池, 面積較大,放苗后可先在四周投喂,逐漸縮小投喂面積,開始 4 邊,逐漸 2 邊,1 邊,再縮小到一小塊區域。定點投喂后蝦到時間就到投餌區域集中,像魚一樣,不要擔心個體小的吃不到或蝦擁擠等問題,一旦蝦馴化成功,養殖戶會感到養蝦得心應手。
(3)少量多餐
目前蝦池投喂多為每日 3 -5 餐,每餐攝食 1 小時左右,我們建議每日 6-8 餐,每餐攝食時間不超過 15-20 分鐘,即少量多餐,不僅提高餌料轉化率,較少水環境的污染,而且生長快。蝦是很少停食的動物,幾分鐘就可吃飽,除過飽外一般仍會繼續攝食,這樣剛吃過的食物就會迅速排出,消化率低。少量投喂餌料,讓蝦繼續攝食天然生物及有機碎屑,能較大幅度地降低餌料系數,同時減少污染,如上述詔安蝦場在不排污的前提下,養完一茬蝦后池底看不見任何糞便。在現有的水產養殖動物中只有蝦能做到這點,因為蝦能充分利用天然生物及有機質!吧倭拷档宛D料,多餐促進生長”。畝產 1500 斤的池塘,餌料系數能做到不超過0.7)其實餌料系數還可以低,如“肥水養蝦”,可以不喂料。
(二)南美白對蝦的水質調控及病害防治
1、在放苗前肥水的好處
在放苗前進行肥水,所帶來的好處有:
① 抑制青苔生長:肥水可以使水中的藻類增多,減少陽光直接穿透水層照射到水底,從而減少青苔光合作用,致使青苔生長受到影響;
② 為蝦苗提供早期餌料:前期肥水,促使水中的硅藻、綠藻進行大量繁殖生長,為蝦苗提供天然的餌料,從而減少投餌量,提高成活率。
2、不同施肥方式對浮游藻類以及對蝦生長的影響
① 施放尿素、過磷酸鈣等無機肥:無機肥進入水中,分解為氨氮,易被底泥中的陰離子吸附,釋放于水體中的氮肥量極少,造成肥源不足,浮游單細胞藻類繁殖受抑制,透明度過低,而以青苔為主的底層藻繁殖過旺;
② 施放以發酵雞糞為主的有機肥:發酵雞糞含有豐富的有機肥,但是氮、磷比例不平衡,易引起藍藻大量繁殖,形成赤潮。隨著養殖期的加長,有機物在池中不斷積累,必然造成蝦池富營養化,導致水體肥度過高,增加養殖管理難度;
③ 施放有益微生物型肥水素: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物質的主要分解者和轉化者,有益微生物能快速降解池中積累的有機物,釋放營養鹽,源源不斷提供肥源,促進浮游藻類的穩定、持續繁殖生長,抑制雜藻和病原菌的繁殖,促進對蝦健康生長。
3、水質不穩定的主要原因
① 亂用肥水產品,導致池塘中營養鹽不平衡;
② 水體中缺乏二氧化碳;
③ 水體中浮游動物量過大;
④ 天氣變化過大;
⑤ 亂用藥物導致殘留過多。
解決方法:
① 添換新水,開啟增氧機,補充藻種和溶解氧;
② 追加硅藻旺2號、酵素鈣肥、超濃縮光合細菌、氨基酸營養液等調節水色;
③ 使用碘贊、殺藻劑去除多余藻類,增加透明度;
④ 潑灑超濃縮EM菌配合水體凈、全能等生物凈水菌凈化水體。
4、藍藻的防治
蟹塘中藍藻(微囊藻的一種)大量繁殖,水質濃濁,透明度在20cm左右,在池塘的下風處常有藍綠色水華。如果不及時進行水質調控,極易發生“黑鰓、爛鰓、腸炎、蛻殼不遂”等現象,嚴重時對蝦會出現大量死亡。
建議預防措施:
① 發生過藍藻的池塘,年底一定要消毒,殺滅冬眠孢子,暴曬池底,并清除過多的淤泥;
② 藻類較多的,透明度較低的,放養適量的白鰱魚種;
③ 降解氨氮,控制好PH值;
④ 定期使用底改(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等)、調水(綠水靈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等)產品。
藍藻大量繁殖時,建議治理步驟:
① 晴天上午:使用二氧化氯及殺藻劑殺滅部分藍藻,潑灑的面積不能超過池塘的1/5;
②下午:使用解毒安或解百納解除藻毒素對水體的危害,同時潑灑增氧劑和七效底改王或強效底爽,藻類死亡嚴重區域需要加倍;
③ 傍晚:使用增氧劑進行增氧,防止晚上缺氧;
④ 次日:使用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濃縮芽孢桿菌配合硅藻旺2號、肥水育藻膏
快速培養有益藻類。
備注:進入高溫季節,由于對對蝦的喂養會出現大量的殘餌、糞便,導致水中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等
有害物質大量產生,對養殖造成影響。因而建議在此期間每7-10天進行一次改底(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)與調節水質(全能、超濃縮EM菌),以防治病害的發生。
5、如何使對蝦安全渡過梅雨季節
梅雨季節,悶熱天多,氣溫較高,雨量充沛,光照不足。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,使對蝦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健康的機體來渡過梅雨季節,我們要抓住梅雨來臨前的一個星期這個時間關鍵點,過早可能預防不足,過遲就可能來不及預防。
建議一般采取以下措施:
① 先殺滅對蝦身上的寄生蟲,主要是纖毛蟲,同時內服腸道寶和全能,增強蝦的抵抗力,特別是要防止“黑鰓、爛鰓、甲殼潰瘍、腸炎”等。殺完蟲兩天后做水質改善工作;
② 改善對蝦的生活環境,就是進行水體和底質改良,先用一次消毒劑全池潑灑,第二天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配合增氧劑改善底部環境,第三天用微生態制劑(全能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等)調節水質,改善水體的微生態環境。
一般通過上述步驟可以起到綜合治理水體和疾病預防的效果,尤其對細菌引起的病害和寄生蟲病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效果,建議養殖戶們不妨一試。
6、蝦池在臺風暴雨前、中、后的應對措施
(1)暴雨前:
首先,要盡量提高蝦池的水位,因為臺風過境時必定帶來雨水,會引起溫度、鹽度、PH值、透明度、溶氧等變化,使蝦產生應激反應。及時抬高水位,可提高池塘的緩沖能力。其次,在保持一定水位的同時,建議使用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濃縮芽孢桿菌加上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調節水質和底質。實踐證明:水色濃(浮游植物豐富,水中溶解氧充足)的池塘抵抗臺風的影響能力強。
(2)暴雨中:
突然而降的大暴雨會使養殖水體中的水質因子如鹽度、PH值、水溫等發生突變,致使對蝦自身抗病力受到影響。在這種情況下,建議采取以下急救措施:
① 下雨時,全池潑灑超濃縮EM菌,防止和消除對蝦缺氧浮頭現象;
② 為防止池水分層,在降雨量較大時放平閥門,讓上層雨水流出(注意防逃),并開啟增氧機;
③ 雨后潑灑適量石灰漿或撒布沸石粉以穩定水質;
④ 晴天時施加超濃縮光合細菌補充水體中有益微生物量;
⑤ 下雨期間少喂或不喂,雨后盡量投喂高效優質的蛋白飼料,并在飼料中添加腸道寶和多維+C,以提高蝦體免疫力和抗病力。
(3)暴雨后:
大暴雨過后,蝦塘的生態環境失去或完全失去平衡,致使病原菌快速繁殖,從而導致臺風過后1-2天內水體環境或蝦發生異常情況,甚至爆發疾病。因此,臺風過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消毒。由于臺風過后蝦體質較弱,應選擇溫和性的消毒劑(如碘贊、滅弧菌)。次日,使用酵素鈣肥、肥水育藻膏加上福底安、底安康配合解毒安、解毒黑精靈快速調節水質,增強池塘的緩沖力。
7、如何控制蝦池中的氨氮和硫化氫的含量
氨氮是水產養殖水體中一種有害物質,對蝦養殖水體中的氨氮含量不能超過0.5毫克/升。池塘中氨氮主要來源于施肥和水生生物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質。因此,養殖密度過大,池中餌料生物較多,投餌量大的池塘,容易出現氨氮的積累而造成危害。
硫化氫是有機硫化物經異養細菌作用而產生,也是池底底泥中硫酸鹽還原的逸出物,池塘堆積的殘餌、生物尸體等有機物腐敗分解也會產生大量的硫化氫。
在養殖中控制氨氮和硫化氫含量的有效措施有:
①合理掌握放養密度,準確控制投餌量;
② 在高溫的夏季,停止有機肥和含氮肥使用并增加增氧機的開啟時間;
③7-9月份,每10-15天施放強效底爽、底安康或綠水靈一次;
④ 長期、定期使用超濃縮光合細菌、超濃縮EM菌、全能、超濃縮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活化水體。
8、PH值過高的影響及調節方法
PH值是反映水質狀況的一個綜合指標,當水體中浮游植物進行強烈光合作用時,消耗水中游離二氧化碳,水中溶解氧增多,PH值升高。PH值過高時,使氨氮增加,有害藻類大量繁殖,敗壞水質,對蝦易發病死亡,養殖水體的PH值過高時常用的處理方法有:
① 施放小蘇打或高錳酸鉀,效果明顯但對水體環境影響過大,容易刺激對蝦;
② 潑灑豆漿。使用量大,成本高,且水色容易變清;
③ 撒布沸石粉、滑石粉。工作量大,操作麻煩;
④ 施放微生物。對對蝦無任何毒副作用,對水環境無污染,能逐步降低堿性,效果穩定,同時起到修復養殖水環境的作用。
9、白斑綜合癥:
初期病蝦厭食,攝食減少或停止,行動遲緩,漫游于水面或池邊水面打圈。發病后期典型的癥狀為甲殼內側出現白斑點,特別是頭胸甲(頭部)白點最明顯,肉眼可見。白斑的數量和大小依病情而有所不同。發病較輕的白斑少;病情嚴重的白斑大而多。頭胸甲易剝離,病蝦體色往往輕度變紅,肝胰腺呈白色。
建議使用:
① 使用消毒藥品進行消毒(如碘贊、滅弧菌等),同時投喂抗生素、免疫多糖等;
② 消毒后,水中病菌被殺除,使用解毒安或解百納進行解毒,配合強效底爽、七效底改王進行底改;③ 看水的肥度是否合適,可用酵素鈣肥、肥水育藻膏進行肥水。
10、纖毛蟲病
癥狀:
蟲體附著在對蝦的體表和附肢的甲殼上和成蝦的鰓上,甚至眼睛上。在體表大量寄生時,肉眼看出有一層灰黑色絨毛狀物;嚴重感染的蝦鰓絲上布滿蟲體,并且經常與絲狀細菌或其它原生動物同時存在,在蟲體之間還粘附一些單細胞藻類、有機碎屑和污物等,肉眼看去腮部變黃或變黑。
建議預防措施:
保持水質穩定,防止水質變化,勿用化肥肥水,減少小型藻類大量繁殖;加大增氧,少量多餐,正確外用活菌制劑,不使用顆粒性有機肥料;經常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及福底安配合全能、超濃縮光合細菌、超濃縮EM菌使用效果更佳。
11、對蝦痙攣。
發生痙攣病的對蝦后腹部向腹面彎曲、身體及腹部關節僵硬,不能伸直。發病原因有:
① 放養密度過大,營養不均衡,特別是鈣、鎂、磷、維生素E的攝入量不足;
② 水溫和鹽度長期偏高或偏低,溶解氧過低;
③ 溫度變化大,水環境突變,受驚嚇時誘發,尤其在高溫期和過冬期多發。
建議預防措施:
① 提高水位,避免理化因子劇變和人為驚擾;
② 有針對性投喂腸道寶、鈣鎂活力源和超濃縮EM菌增強營養和免疫力;
③ 使用解毒安、解百納加上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配合全能、超濃縮EM菌進行調水。
12、肌肉壞死癥
發病對蝦腹部肌肉尤其是腹部第四至第六節肌肉變成白濁色,不透明,嚴重則壞死區域擴大到整個腹部,游動病蝦活動劇烈,不安的連續游泳或躍出水面。發病
池塘常有以下特點:
① 換水量大或增氧造成水流過急,蝦體應激嚴重;
② 底質惡化、發臭,特別是晚上底層嚴重缺氧;
③ 池塘堤坡過陡,病蝦無法在池邊休息。
建議處理方法:
① 使用超濃縮EM菌、六抗應激靈和腸道寶增強營養和免疫力;
② 使用七效底改王或強效底爽改善底質,消除底質惡臭,使對蝦有一個舒適的環境;
③ 減小坡度,使病蝦可以在池塘邊上休息,減少病癥發生。
13、對蝦軟殼病
原因:
① 天然餌料不足,人工飼料投喂量少,對蝦呈饑餓狀態;
② 飼料中磷、鈣不足或不平衡,飼料腐敗變質;
③ 水質惡化,毒性指標升高;
④水體受農藥污染,抑制甲殼中幾丁質合成。
建議防治方法:
① 使用酵素鈣肥、肥水育藻膏、氨基酸營養液培養天然餌料,改善和穩定水質;
② 投喂優質的人工配合飼料,在飼料中添加鈣鎂活力源、腸道寶在末期更要注意。
14、桃拉病毒。ㄋ追Q紅體。
該病主要侵害南美白對蝦及藍對蝦(細角對蝦),對體重0.1-5克,放養2-4四星期的幼蝦影響最大。同時也是致病力很強的病毒,累積死亡率可達5%-95%,常在對蝦蛻殼期間出現,幼蝦得病呈亞急性到急性發作,成蝦多為慢性型,死亡率不高于50%。
癥狀:
① 急性、亞急性:病蝦機體非常虛弱,活力減退,軟殼,消化道無物、體表色素擴散,尾部發紅,發病后存活下來的對蝦可見不規則狀的黑色素分布在殼上;
② 慢性、外殼無黑色素分布,但可見白色斑點,死亡率不高。
預防:
① 發病期間不進水,以防帶入致病性強的病毒,并趕跑水鳥,以防帶毒的
糞便落入池塘;
② 發病期間使用六抗應激靈,同時在餌料中拌入多維+C、腸道寶,有很好的預防效果;
③ 養殖過程中經常使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配合全能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改善底質,加大充氧等措施,能有效地降低氨氮、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,保持水質穩定,減少病害的發生。
15、黃頭病毒病
病蝦鰓部及頭胸甲發黃。發病前對蝦會不正常的大量攝餌,而后在一天內完全不進食,此時病蝦開始游向養殖池塘的水表面 , 數小時內即開始死亡。病理切片觀察蝦體內的淋巴器官、心肌、鰓、造血組織、中腸的結締組織及肝胰臟的間歇組織出現致密的孢涵體,壞死的細胞及腫大細胞的核呈空泡化。淋巴組織、鰓、頭部軟組織細胞病變嚴重,此三組織可能是黃頭病毒首先感染的部位。
防治:
① 發病期間不進水,以防帶入致病性強的病毒,并趕跑水鳥,以防帶毒的糞便落入池塘;
② 發病期間使用六抗應激靈,同時在餌料中拌入多維+C、腸道寶,有很好的預防效果;
③ 養殖過程中經常使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配合全能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改善底質,加大充氧等措施,能有效地降低氨氮、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,保持水質穩定,減少病害的發生。
16、氣泡病
病因:
藻類光合作用過強,造成氧氣過飽和引起。放苗初期的晴天中午,或水質突變后的藻類高峰期或殺蟲數天后易發生。春季溫度回升期發病率高。常是蝦苗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。病蝦多在中午至下午高溫時間浮于下風水面,體表及附肢常有氣泡,檢查無其它癥狀,水色較濃,水面常有泡沫。
預防:
① 清塘后進水最好進部分“老水”,生物種類豐富,同時勿用化肥肥水,以防止出現某幾種藻類過度繁殖;
② 老塘要適當清淤,不要大量施肥,避免藻類高峰期前下塘。水過肥時可進部分“老水”或含有浮游動物的水;
③ 經常使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改善底質,調節水質;
④ 加快增氧機的增氧速度,并進部分“老水”或含有浮游動物的水控制藻類過量繁殖;
⑤ 潑灑水體凈降低透明度。
17、鐮刀菌病
病原:
鐮刀菌。菌絲呈分支狀,有分隔,生殖方式是形成大分生孢子、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。大分生孢子從鐮刀形,故名為鐮刀菌。
流行:
鐮刀菌是蝦、蟹類一種危害較大的條件致病性真菌,其宿主種類和分布地區都很廣。我國目前主要發生在人工越冬親蝦,對蝦養殖期偶有發生。
癥狀:
鐮刀菌多寄生在頭胸甲鰓區、附肢、體壁和眼球等處的組織內,被寄生處的組織有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。寄生在鰓部引起“黑鰓”癥狀。寄生處甲殼壞死、變黑、碎裂、脫落。
預防:
對蝦在放苗前徹底清塘能殺滅部分大分生孢子,水源經過消毒處理后使用。
18、微孢子蟲病
病原:
微孢子蟲,常見的有微粒子蟲、八孢蟲、匹里蟲。
流行:
微孢子蟲病在我國己在山東、廣東和廣西發現。微孢子蟲病在兩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和危害較大的病,池塘養殖的墨吉對蝦和長毛對蝦,體長在6厘米以上者,;及随呦x病,但往往為慢性型,即病蝦逐漸衰弱消瘦,最后死亡。
癥狀:
主要感染橫紋肌,使肌肉變白混濁,不透明,失去彈性。微孢子蟲感染卵巢,使卵巢腫脹、變白色、混濁不透明。在鰓和皮下組織中出現許多白色瘤狀腫塊。中國對蝦被微粒子蟲感染后,在孢子尚末形成以前,就已全身變白、不透明,此時就開始大批死亡。墨吉對蝦感染后頭胸甲內的卵巢呈橘紅色,用福爾馬林浸泡以后,橘紅色特別鮮艷。匹里蟲感染的對蝦表皮呈藍黑色。
預防:
養蝦池在放養前徹底清淤清塘。發現受感染的蝦或已病死的蝦時,應立即撈出并銷毀,防止被健康的蝦吞食或死蝦腐敗后微孢子蟲的孢子散落在水中,擴大傳播。
19、維生素C 缺乏病
病原:
投喂缺乏維生素 C (抗壞血酸)或維生素 C 含量不足的餌料,同時養蝦池中又沒有足夠的藻類,很易發生此病。
流行:
各種對蝦的幼體和幼蝦易患維生素 C 缺乏病。
癥狀:
缺乏維生素 C 的病蝦在腹部、頭胸甲和附肢的幾丁質層下而,尤其在關節處或關節附近,鰓以及前腸和后腸壁上出現黑斑,變黑的組織附近有血細胞炎癥。病蝦通常厭食,腹部肌肉不透明。一般在后期繼發感染細菌性敗血癥。
防治:
餌料中添加多維+C、腸道寶可以防止此病的發生和發展,病重時適當增加用量。(一)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
1、蝦池選址
池塘結構及其環境,是養蝦的基礎,又是養殖水體穩定的必要條件,池塘建造的位置及結構是養殖成敗的關鍵。
養蝦地點應選擇在:
①水源相對獨立,養殖密度較小的區域,以減少病原的交叉感染;
②選土質土壤,以不漏水為最好;
③水質好,理想的是海、淡水均有,不能選擇有農藥,特別是殺蟲劑污染的地區;
④較高的適宜溫度,以保證快速生長;
⑤臺風較少,易 于搭棚;
⑥交通、電力方便;
⑦易于賣蝦及購買苗種及飼料等。
2、建立合理的池塘結構
根據不同的養殖模式,可選用不同結構,但不論水泥池、土池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①池塘堤坡不宜太陡,與水平角度不超過30度為好,這樣如果蝦生病后尚有休息的地方,避免“落底、偷死”缺氧死亡;
②排水設施不僅要考慮能排下層水,還應排表層水,以防藻類過度繁殖或表層污物較多時能排出過多的藻類及污物。
③池塘底質以水泥底及鋪塑料膜底為好,其次是土底,砂底因養殖過程中易發黑、發臭及漏水不宜采用。目前部分高位蝦池,池底鋪塑料膜后上層又蓋一層砂的做法對養殖極為不利,有條件時可除去砂子。土池最好每年清淤一次,底泥的“老化”(還原化、酸化、有機化、毒性 化及生物平衡失調)是養殖池塘一年比一年難養的原因。但放養初期,保持 1- 2 厘米的底泥,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附著及繁殖。另外鹽堿地池塘易出現“黃酸水”或“強堿水”,建好后應將初次進水換掉,同時池底最好鋪一層稻田表層土,并補充一定的磷肥。養殖以后應盡少清淤,以防露出原土壤,反而不利于養蝦。
3、完善增氧設施
上層池邊設置1-2臺水車式增氧機,以保持一定的水流,有利培養硅藻。中心處配備 l 臺揚水式或葉輪式增氧機,以將聚到中間的污物打散。面積較大的池塘中間空缺的位置可放置多臺射水式增氧機,一方面攪動淤泥,形成“活性”污泥,提高水體凈水能力,另一方面有利底層增氧。有條件時,可配備充氣設備,底層用“納米”管充氣,這樣既能增加底層溶氧,又能提高增氧效率,還能減少過快水流,實行立體式增氧。
4、蝦苗的選擇及早期培育
蝦苗的選擇應以選健康苗、遺傳性狀好的苗為主,正常養蝦條件,不用選無病毒或無特定病毒苗,因環境中病毒早已大量存在,但選擇生長性狀好或抗病力強的進口苗還是有較大意義。選擇蝦苗應首先了解育苗場的孵化方式及技術,考察培育是否高溫(32 ~ 35℃)、是否用藥(如呋喃類、土霉素等)、投喂何種餌料等,一般高溫培育、用藥較多或營養不良的蝦苗體質較差,養殖期抗病力弱、生長速度慢。
肉眼觀察:健康蝦苗群體發育整齊,肌肉飽滿透明,附肢中色素 正常,胃腸充滿食物,游動活潑,逆游能力強,無外部寄生物及附著污物。蝦苗個體 1厘米左右。買來后的蝦苗可用甲醛浸泡法檢驗或淘汰部分弱苗,即每立方米水 250 毫升甲醛浸泡蝦苗 15 - 20 分鐘,弱苗會死掉或沉在底部。
蝦苗經培育池集中培育達 2- 3厘米后再放入大池,對提高育苗、成功淡化、提高成活率、防病具有較大的意義。培育池可蓋大棚,底層充氧,并嚴格清塘及培育餌料生物,培育過程可投喂“蝦片”等優質餌料。分池時可再篩選 1 次。蝦苗放養前養水最重要,水不好即使投喂蝦片等優質餌料,生長速度也會較慢,因而有“養好水勝過投好料”的說法。培水根據上述好水的說明進行培水。
5、餌料的選擇和投喂
(1)餌料的選擇
目前很多養殖戶選擇飼料,主要看生長速度,認為長得快的料就是好料,其實這是不全面的,除生長速度快,還應看性價比(或生產 1 斤蝦的餌料成本=每斤料單價×餌料系數),抗病力(尤其是抗應激能力)及對水環境的影響。通常高蛋白飼料生產速度快,但高蛋白未必高轉化率,不然對水環境污染更重,又間接影響生長速度,因而同樣生長速度下,宜選低蛋白高轉化率的餌料。 選擇飼料還應考慮養殖模式。高位池養殖南美白對蝦,因產量高、換水量大,對蝦主要營養來源為人工餌料,低蛋白飼料表現生長速度慢,因而市場上好的蝦料蛋白在 40%左右,甚至某些養殖戶認為用斑節對蝦料養南美白對蝦效果更好:而北方土池產量較低,不換水養蝦,利用天然餌料補充營養,餌料蛋白在 30%左右就可取得同樣效果,可見不同養殖模式對餌料蛋白的要求差異較多。
(2)馴化及定點投喂
蝦雖然生活在底居,游動較慢,但也可以馴化。馴化是養殖的精華,馴化不僅使蝦攝食旺盛,搶食力強,減少餌料浪費,而且規格整齊,生長速度快。如詔安某養殖場利用鰻魚養殖池養蝦,每池400平方米僅設置 1 個0.5平方米的餌料臺,每池平均畝產 1600 斤,最快放苗 57 天后,規格達每斤 40 尾,而且規格整齊。馴化在國外也已采用,如泰國、秘魯等國家,馴化后蝦可用投餌機投喂。一般鋪地膜或土池, 面積較大,放苗后可先在四周投喂,逐漸縮小投喂面積,開始 4 邊,逐漸 2 邊,1 邊,再縮小到一小塊區域。定點投喂后蝦到時間就到投餌區域集中,像魚一樣,不要擔心個體小的吃不到或蝦擁擠等問題,一旦蝦馴化成功,養殖戶會感到養蝦得心應手。
(3)少量多餐
目前蝦池投喂多為每日 3 -5 餐,每餐攝食 1 小時左右,我們建議每日 6-8 餐,每餐攝食時間不超過 15-20 分鐘,即少量多餐,不僅提高餌料轉化率,較少水環境的污染,而且生長快。蝦是很少停食的動物,幾分鐘就可吃飽,除過飽外一般仍會繼續攝食,這樣剛吃過的食物就會迅速排出,消化率低。少量投喂餌料,讓蝦繼續攝食天然生物及有機碎屑,能較大幅度地降低餌料系數,同時減少污染,如上述詔安蝦場在不排污的前提下,養完一茬蝦后池底看不見任何糞便。在現有的水產養殖動物中只有蝦能做到這點,因為蝦能充分利用天然生物及有機質!吧倭拷档宛D料,多餐促進生長”。畝產 1500 斤的池塘,餌料系數能做到不超過0.7)其實餌料系數還可以低,如“肥水養蝦”,可以不喂料。
(二)南美白對蝦的水質調控及病害防治
1、在放苗前肥水的好處
在放苗前進行肥水,所帶來的好處有:
① 抑制青苔生長:肥水可以使水中的藻類增多,減少陽光直接穿透水層照射到水底,從而減少青苔光合作用,致使青苔生長受到影響;
② 為蝦苗提供早期餌料:前期肥水,促使水中的硅藻、綠藻進行大量繁殖生長,為蝦苗提供天然的餌料,從而減少投餌量,提高成活率。
2、不同施肥方式對浮游藻類以及對蝦生長的影響
① 施放尿素、過磷酸鈣等無機肥:無機肥進入水中,分解為氨氮,易被底泥中的陰離子吸附,釋放于水體中的氮肥量極少,造成肥源不足,浮游單細胞藻類繁殖受抑制,透明度過低,而以青苔為主的底層藻繁殖過旺;
② 施放以發酵雞糞為主的有機肥:發酵雞糞含有豐富的有機肥,但是氮、磷比例不平衡,易引起藍藻大量繁殖,形成赤潮。隨著養殖期的加長,有機物在池中不斷積累,必然造成蝦池富營養化,導致水體肥度過高,增加養殖管理難度;
③ 施放有益微生物型肥水素: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物質的主要分解者和轉化者,有益微生物能快速降解池中積累的有機物,釋放營養鹽,源源不斷提供肥源,促進浮游藻類的穩定、持續繁殖生長,抑制雜藻和病原菌的繁殖,促進對蝦健康生長。
3、水質不穩定的主要原因
① 亂用肥水產品,導致池塘中營養鹽不平衡;
② 水體中缺乏二氧化碳;
③ 水體中浮游動物量過大;
④ 天氣變化過大;
⑤ 亂用藥物導致殘留過多。
解決方法:
① 添換新水,開啟增氧機,補充藻種和溶解氧;
② 追加硅藻旺2號、酵素鈣肥、超濃縮光合細菌、氨基酸營養液等調節水色;
③ 使用碘贊、殺藻劑去除多余藻類,增加透明度;
④ 潑灑超濃縮EM菌配合水體凈、全能等生物凈水菌凈化水體。
4、藍藻的防治
蟹塘中藍藻(微囊藻的一種)大量繁殖,水質濃濁,透明度在20cm左右,在池塘的下風處常有藍綠色水華。如果不及時進行水質調控,極易發生“黑鰓、爛鰓、腸炎、蛻殼不遂”等現象,嚴重時對蝦會出現大量死亡。
建議預防措施:
① 發生過藍藻的池塘,年底一定要消毒,殺滅冬眠孢子,暴曬池底,并清除過多的淤泥;
② 藻類較多的,透明度較低的,放養適量的白鰱魚種;
③ 降解氨氮,控制好PH值;
④ 定期使用底改(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等)、調水(綠水靈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等)產品。
藍藻大量繁殖時,建議治理步驟:
① 晴天上午:使用二氧化氯及殺藻劑殺滅部分藍藻,潑灑的面積不能超過池塘的1/5;
②下午:使用解毒安或解百納解除藻毒素對水體的危害,同時潑灑增氧劑和七效底改王或強效底爽,藻類死亡嚴重區域需要加倍;
③ 傍晚:使用增氧劑進行增氧,防止晚上缺氧;
④ 次日:使用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濃縮芽孢桿菌配合硅藻旺2號、肥水育藻膏
快速培養有益藻類。
備注:進入高溫季節,由于對對蝦的喂養會出現大量的殘餌、糞便,導致水中氨氮、亞硝酸鹽、硫化氫等
有害物質大量產生,對養殖造成影響。因而建議在此期間每7-10天進行一次改底(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)與調節水質(全能、超濃縮EM菌),以防治病害的發生。
5、如何使對蝦安全渡過梅雨季節
梅雨季節,悶熱天多,氣溫較高,雨量充沛,光照不足。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,使對蝦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健康的機體來渡過梅雨季節,我們要抓住梅雨來臨前的一個星期這個時間關鍵點,過早可能預防不足,過遲就可能來不及預防。
建議一般采取以下措施:
① 先殺滅對蝦身上的寄生蟲,主要是纖毛蟲,同時內服腸道寶和全能,增強蝦的抵抗力,特別是要防止“黑鰓、爛鰓、甲殼潰瘍、腸炎”等。殺完蟲兩天后做水質改善工作;
② 改善對蝦的生活環境,就是進行水體和底質改良,先用一次消毒劑全池潑灑,第二天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配合增氧劑改善底部環境,第三天用微生態制劑(全能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等)調節水質,改善水體的微生態環境。
一般通過上述步驟可以起到綜合治理水體和疾病預防的效果,尤其對細菌引起的病害和寄生蟲病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效果,建議養殖戶們不妨一試。
6、蝦池在臺風暴雨前、中、后的應對措施
(1)暴雨前:
首先,要盡量提高蝦池的水位,因為臺風過境時必定帶來雨水,會引起溫度、鹽度、PH值、透明度、溶氧等變化,使蝦產生應激反應。及時抬高水位,可提高池塘的緩沖能力。其次,在保持一定水位的同時,建議使用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濃縮芽孢桿菌加上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調節水質和底質。實踐證明:水色濃(浮游植物豐富,水中溶解氧充足)的池塘抵抗臺風的影響能力強。
(2)暴雨中:
突然而降的大暴雨會使養殖水體中的水質因子如鹽度、PH值、水溫等發生突變,致使對蝦自身抗病力受到影響。在這種情況下,建議采取以下急救措施:
① 下雨時,全池潑灑超濃縮EM菌,防止和消除對蝦缺氧浮頭現象;
② 為防止池水分層,在降雨量較大時放平閥門,讓上層雨水流出(注意防逃),并開啟增氧機;
③ 雨后潑灑適量石灰漿或撒布沸石粉以穩定水質;
④ 晴天時施加超濃縮光合細菌補充水體中有益微生物量;
⑤ 下雨期間少喂或不喂,雨后盡量投喂高效優質的蛋白飼料,并在飼料中添加腸道寶和多維+C,以提高蝦體免疫力和抗病力。
(3)暴雨后:
大暴雨過后,蝦塘的生態環境失去或完全失去平衡,致使病原菌快速繁殖,從而導致臺風過后1-2天內水體環境或蝦發生異常情況,甚至爆發疾病。因此,臺風過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消毒。由于臺風過后蝦體質較弱,應選擇溫和性的消毒劑(如碘贊、滅弧菌)。次日,使用酵素鈣肥、肥水育藻膏加上福底安、底安康配合解毒安、解毒黑精靈快速調節水質,增強池塘的緩沖力。
7、如何控制蝦池中的氨氮和硫化氫的含量
氨氮是水產養殖水體中一種有害物質,對蝦養殖水體中的氨氮含量不能超過0.5毫克/升。池塘中氨氮主要來源于施肥和水生生物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質。因此,養殖密度過大,池中餌料生物較多,投餌量大的池塘,容易出現氨氮的積累而造成危害。
硫化氫是有機硫化物經異養細菌作用而產生,也是池底底泥中硫酸鹽還原的逸出物,池塘堆積的殘餌、生物尸體等有機物腐敗分解也會產生大量的硫化氫。
在養殖中控制氨氮和硫化氫含量的有效措施有:
①合理掌握放養密度,準確控制投餌量;
② 在高溫的夏季,停止有機肥和含氮肥使用并增加增氧機的開啟時間;
③7-9月份,每10-15天施放強效底爽、底安康或綠水靈一次;
④ 長期、定期使用超濃縮光合細菌、超濃縮EM菌、全能、超濃縮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活化水體。
8、PH值過高的影響及調節方法
PH值是反映水質狀況的一個綜合指標,當水體中浮游植物進行強烈光合作用時,消耗水中游離二氧化碳,水中溶解氧增多,PH值升高。PH值過高時,使氨氮增加,有害藻類大量繁殖,敗壞水質,對蝦易發病死亡,養殖水體的PH值過高時常用的處理方法有:
① 施放小蘇打或高錳酸鉀,效果明顯但對水體環境影響過大,容易刺激對蝦;
② 潑灑豆漿。使用量大,成本高,且水色容易變清;
③ 撒布沸石粉、滑石粉。工作量大,操作麻煩;
④ 施放微生物。對對蝦無任何毒副作用,對水環境無污染,能逐步降低堿性,效果穩定,同時起到修復養殖水環境的作用。
9、白斑綜合癥:
初期病蝦厭食,攝食減少或停止,行動遲緩,漫游于水面或池邊水面打圈。發病后期典型的癥狀為甲殼內側出現白斑點,特別是頭胸甲(頭部)白點最明顯,肉眼可見。白斑的數量和大小依病情而有所不同。發病較輕的白斑少;病情嚴重的白斑大而多。頭胸甲易剝離,病蝦體色往往輕度變紅,肝胰腺呈白色。
建議使用:
① 使用消毒藥品進行消毒(如碘贊、滅弧菌等),同時投喂抗生素、免疫多糖等;
② 消毒后,水中病菌被殺除,使用解毒安或解百納進行解毒,配合強效底爽、七效底改王進行底改;③ 看水的肥度是否合適,可用酵素鈣肥、肥水育藻膏進行肥水。
10、纖毛蟲病
癥狀:
蟲體附著在對蝦的體表和附肢的甲殼上和成蝦的鰓上,甚至眼睛上。在體表大量寄生時,肉眼看出有一層灰黑色絨毛狀物;嚴重感染的蝦鰓絲上布滿蟲體,并且經常與絲狀細菌或其它原生動物同時存在,在蟲體之間還粘附一些單細胞藻類、有機碎屑和污物等,肉眼看去腮部變黃或變黑。
建議預防措施:
保持水質穩定,防止水質變化,勿用化肥肥水,減少小型藻類大量繁殖;加大增氧,少量多餐,正確外用活菌制劑,不使用顆粒性有機肥料;經常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及福底安配合全能、超濃縮光合細菌、超濃縮EM菌使用效果更佳。
11、對蝦痙攣。
發生痙攣病的對蝦后腹部向腹面彎曲、身體及腹部關節僵硬,不能伸直。發病原因有:
① 放養密度過大,營養不均衡,特別是鈣、鎂、磷、維生素E的攝入量不足;
② 水溫和鹽度長期偏高或偏低,溶解氧過低;
③ 溫度變化大,水環境突變,受驚嚇時誘發,尤其在高溫期和過冬期多發。
建議預防措施:
① 提高水位,避免理化因子劇變和人為驚擾;
② 有針對性投喂腸道寶、鈣鎂活力源和超濃縮EM菌增強營養和免疫力;
③ 使用解毒安、解百納加上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配合全能、超濃縮EM菌進行調水。
12、肌肉壞死癥
發病對蝦腹部肌肉尤其是腹部第四至第六節肌肉變成白濁色,不透明,嚴重則壞死區域擴大到整個腹部,游動病蝦活動劇烈,不安的連續游泳或躍出水面。發病
池塘常有以下特點:
① 換水量大或增氧造成水流過急,蝦體應激嚴重;
② 底質惡化、發臭,特別是晚上底層嚴重缺氧;
③ 池塘堤坡過陡,病蝦無法在池邊休息。
建議處理方法:
① 使用超濃縮EM菌、六抗應激靈和腸道寶增強營養和免疫力;
② 使用七效底改王或強效底爽改善底質,消除底質惡臭,使對蝦有一個舒適的環境;
③ 減小坡度,使病蝦可以在池塘邊上休息,減少病癥發生。
13、對蝦軟殼病
原因:
① 天然餌料不足,人工飼料投喂量少,對蝦呈饑餓狀態;
② 飼料中磷、鈣不足或不平衡,飼料腐敗變質;
③ 水質惡化,毒性指標升高;
④水體受農藥污染,抑制甲殼中幾丁質合成。
建議防治方法:
① 使用酵素鈣肥、肥水育藻膏、氨基酸營養液培養天然餌料,改善和穩定水質;
② 投喂優質的人工配合飼料,在飼料中添加鈣鎂活力源、腸道寶在末期更要注意。
14、桃拉病毒。ㄋ追Q紅體。
該病主要侵害南美白對蝦及藍對蝦(細角對蝦),對體重0.1-5克,放養2-4四星期的幼蝦影響最大。同時也是致病力很強的病毒,累積死亡率可達5%-95%,常在對蝦蛻殼期間出現,幼蝦得病呈亞急性到急性發作,成蝦多為慢性型,死亡率不高于50%。
癥狀:
① 急性、亞急性:病蝦機體非常虛弱,活力減退,軟殼,消化道無物、體表色素擴散,尾部發紅,發病后存活下來的對蝦可見不規則狀的黑色素分布在殼上;
② 慢性、外殼無黑色素分布,但可見白色斑點,死亡率不高。
預防:
① 發病期間不進水,以防帶入致病性強的病毒,并趕跑水鳥,以防帶毒的
糞便落入池塘;
② 發病期間使用六抗應激靈,同時在餌料中拌入多維+C、腸道寶,有很好的預防效果;
③ 養殖過程中經常使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配合全能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改善底質,加大充氧等措施,能有效地降低氨氮、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,保持水質穩定,減少病害的發生。
15、黃頭病毒病
病蝦鰓部及頭胸甲發黃。發病前對蝦會不正常的大量攝餌,而后在一天內完全不進食,此時病蝦開始游向養殖池塘的水表面 , 數小時內即開始死亡。病理切片觀察蝦體內的淋巴器官、心肌、鰓、造血組織、中腸的結締組織及肝胰臟的間歇組織出現致密的孢涵體,壞死的細胞及腫大細胞的核呈空泡化。淋巴組織、鰓、頭部軟組織細胞病變嚴重,此三組織可能是黃頭病毒首先感染的部位。
防治:
① 發病期間不進水,以防帶入致病性強的病毒,并趕跑水鳥,以防帶毒的糞便落入池塘;
② 發病期間使用六抗應激靈,同時在餌料中拌入多維+C、腸道寶,有很好的預防效果;
③ 養殖過程中經常使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配合全能、超濃縮EM菌、超濃縮光合細菌改善底質,加大充氧等措施,能有效地降低氨氮、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,保持水質穩定,減少病害的發生。
16、氣泡病
病因:
藻類光合作用過強,造成氧氣過飽和引起。放苗初期的晴天中午,或水質突變后的藻類高峰期或殺蟲數天后易發生。春季溫度回升期發病率高。常是蝦苗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。病蝦多在中午至下午高溫時間浮于下風水面,體表及附肢常有氣泡,檢查無其它癥狀,水色較濃,水面常有泡沫。
預防:
① 清塘后進水最好進部分“老水”,生物種類豐富,同時勿用化肥肥水,以防止出現某幾種藻類過度繁殖;
② 老塘要適當清淤,不要大量施肥,避免藻類高峰期前下塘。水過肥時可進部分“老水”或含有浮游動物的水;
③ 經常使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、福底安改善底質,調節水質;
④ 加快增氧機的增氧速度,并進部分“老水”或含有浮游動物的水控制藻類過量繁殖;
⑤ 潑灑水體凈降低透明度。
17、鐮刀菌病
病原:
鐮刀菌。菌絲呈分支狀,有分隔,生殖方式是形成大分生孢子、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。大分生孢子從鐮刀形,故名為鐮刀菌。
流行:
鐮刀菌是蝦、蟹類一種危害較大的條件致病性真菌,其宿主種類和分布地區都很廣。我國目前主要發生在人工越冬親蝦,對蝦養殖期偶有發生。
癥狀:
鐮刀菌多寄生在頭胸甲鰓區、附肢、體壁和眼球等處的組織內,被寄生處的組織有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。寄生在鰓部引起“黑鰓”癥狀。寄生處甲殼壞死、變黑、碎裂、脫落。
預防:
對蝦在放苗前徹底清塘能殺滅部分大分生孢子,水源經過消毒處理后使用。
18、微孢子蟲病
病原:
微孢子蟲,常見的有微粒子蟲、八孢蟲、匹里蟲。
流行:
微孢子蟲病在我國己在山東、廣東和廣西發現。微孢子蟲病在兩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和危害較大的病,池塘養殖的墨吉對蝦和長毛對蝦,體長在6厘米以上者,;及随呦x病,但往往為慢性型,即病蝦逐漸衰弱消瘦,最后死亡。
癥狀:
主要感染橫紋肌,使肌肉變白混濁,不透明,失去彈性。微孢子蟲感染卵巢,使卵巢腫脹、變白色、混濁不透明。在鰓和皮下組織中出現許多白色瘤狀腫塊。中國對蝦被微粒子蟲感染后,在孢子尚末形成以前,就已全身變白、不透明,此時就開始大批死亡。墨吉對蝦感染后頭胸甲內的卵巢呈橘紅色,用福爾馬林浸泡以后,橘紅色特別鮮艷。匹里蟲感染的對蝦表皮呈藍黑色。
預防:
養蝦池在放養前徹底清淤清塘。發現受感染的蝦或已病死的蝦時,應立即撈出并銷毀,防止被健康的蝦吞食或死蝦腐敗后微孢子蟲的孢子散落在水中,擴大傳播。
19、維生素C 缺乏病
病原:
投喂缺乏維生素 C (抗壞血酸)或維生素 C 含量不足的餌料,同時養蝦池中又沒有足夠的藻類,很易發生此病。
流行:
各種對蝦的幼體和幼蝦易患維生素 C 缺乏病。
癥狀:
缺乏維生素 C 的病蝦在腹部、頭胸甲和附肢的幾丁質層下而,尤其在關節處或關節附近,鰓以及前腸和后腸壁上出現黑斑,變黑的組織附近有血細胞炎癥。病蝦通常厭食,腹部肌肉不透明。一般在后期繼發感染細菌性敗血癥。
防治:
餌料中添加多維+C、腸道寶可以防止此病的發生和發展,病重時適當增加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