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參的養殖
發布時間:2020-3-26 15:05:50
(一)海參養殖技術
海參屬棘皮動物,名列海味八珍之首,營養豐富。而刺參是我國北方一種最主要的食用海參,適于生長在遼寧、河北、山東及江蘇的北部沿海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生長刺參資源的不斷減少,野生海參產量已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。
1、刺參的生活習性
刺參適宜生活在水質澄清,潮流暢通、餌料豐富的海區,在暫時風浪較大、水質渾濁的海區亦能生存。對水溫的要求,在-3℃和34℃都能生存,最適溫度12℃-18℃,超過20℃時則進入夏眠狀態,低于5℃則停止生長。對鹽度的要求在18-33%之間,對底質而言,較硬的泥沙底質適于刺參的生長,在有巖石、礁石、水草、海藻豐富的地區更佳。
(1)養殖環境
潮流暢通、水質清新、無污染、無大量淡水注入、有大量海藻生長的巖礁地帶。底質對海參的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,底質為泥質或爛泥底質的,可進行如下改造:
在底質不太軟爛的條件下,可采用如下改造方法:
投石法:一種是條狀投石,長度不限,寬0.5—1.0米,條與條間距2.0—3.0米;二是采用堆狀投石法,即每隔0.5—1.0米透石一堆,每堆高0.5米左右;三是采用滿天星投石法,即隨意往蝦池投放石塊。
人工參礁:一般用水泥制作,參礁制作原則是多孔、多層次,便于刺參藏匿和棲息,大小重量以便于搬運為宜。有空的參礁,孔徑10厘米左右,便于刺參的棲息與采捕。
其它材料:亦可投擲一些樹枝、樹杈、樹樁、筐簍等,不但有利于刺參的棲息,而且木質腐蝕后可作為刺參的餌料。
(2)稀軟底質的蝦池必須人為的創造懸空的底質以適宜于刺參的生長,方法有二:
①底質稀軟,投物易淤陷,不利于刺參的存活,故必須采用水泥柱、石柱、竹筒等物,打立排樁,然后用鐵絲和尼龍繩連接,再把筐簍、輪胎、瓦片、樹枝、竹制品、人工礁等物吊于繩索上,吊物接近地面即可,要密集成片。
②用接近地面的矮樁,將繩索和舊網片架起一個層面,投放上面所提及的材料即可。
2、參苗放養前的池塘消毒
參池的底質環境和水質是海參棲息的重要條件,其好壞對海參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。池塘淤泥過多,不僅敗壞水質,還滋生細菌,引起刺參病害發生,影響成活率和產量。所以在參苗放養前一定要先清淤消毒。池塘清淤后,池塘進水以淹沒參礁為度,每畝用生石灰 80~ 100kg 或二氧化氯稀釋液浸泡消毒,2-3 天后排干池水,用 60 目篩網過濾進水 50 -6ocm ,再施肥。有蝦姑、蟹類、?葦澈ι锏某靥,潑灑敵百蟲進行殺滅。
3、參圈肥水方法
肥水目的:
培養基礎餌料生物,調節水質。
肥水方法:
①放苗前的肥水:此工作需在投放參苗半個月前進行,待清塘藥物毒性消失后,用 60 目篩網過濾進水60-80cm ,施入肥水育藻膏、硅藻旺2號等肥料配合綠水靈、超濃縮EM菌效果更佳, 3 - 4 天后加水至1.0-1.2m 左右,再使用一次。數天后水色逐漸變為茶色或黃綠色,水體穩定 10 天左右,有益藻類即開始附著人工參礁,此時可進入投苗階段。
②低溫肥水:當水溫偏低,底棲硅藻繁殖較慢,此時使用硅藻旺2號、氨基酸營養液,間隔 3-4 天,再使用一 次,若為新池,需再施用酵素鈣肥。
4、青苔的發生與去除
產生原因:
水體養分不平衡,缺乏微量元素和必須營養元,藻類生長失衡。
危害:
① 抑制海參餌料(底棲硅藻)的繁殖;
② 水體透明度過大,導致海參應激反應;
③ 生長過多,還影響到海參的活動及生命。
解決方案:
① 在低溫時期( 20℃ 以下)或青苔剛長出時即施用苔草凈,對抑制青苔生長有很好效果,一旦水溫達 到 23℃ 以上,剛毛藻、青苔就易過度繁殖,很難控制;
② 如青苔過多,則必須先進行人工撈除,再施苔草凈,拌合泥土或沸石粉效果更好, 2-3 天青苔萎縮死亡后,應施撒解毒安或解百納以分解青苔死亡后產生的毒素,防止其對水生動物造成不良影響。隔一天再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進行改底,防止藻類死亡沉底造成底質惡化;
③ 青苔殺滅后,通過換水施肥來培肥水質?捎冒被釥I養液或硅藻旺2號配合超濃縮光合細菌、超濃縮EM菌進行全池潑灑。
5、防范滸苔爆發的措施
生長條件:
滸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都極強,不需要很強的光照,在連續的光照下可以很好地生長,主要依靠自體分裂繁殖,正常情況下10天數量就能繁殖到原來的1.5倍。滸苔生長最佳溫度為25℃ 。
危害:
① 消耗水體中的營養鹽,抑制餌料生物和單胞藻類的繁殖;
② 大量滸苔腐爛,產生有害物質,嚴重耗氧,造成池底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等超標;
③ 暴發的滸苔不斷死亡、腐敗、積累,影響海參生長,甚至導致其大規模死亡。
防范措施:
① 加強日常管理。在滸苔暴發期,加強日常巡視,仔細檢查養殖池塘和周圍海區滸苔情況,同時注意觀察池內水色、海參的活動以及攝食情況,發現問題及時解決。
② 設立濾網、浮筏。滸苔是由較為高等的綠藻細胞群形成的片狀或管狀藻類,在暴發時,如果僅用紗網攔住參池閥門,海水會把成片的滸苔打碎進入參池,導致參池水質敗壞。所以在離進水口較近的渠道內也要設有幾道過濾網、浮筏以攔截外海的滸苔。若發現滸苔大片進入參池,要注意及時撈取,保持池水清新。
③ 投放增氧劑和底質改良劑。滸苔進入參池中,參池未有死參現象或狀況輕微的,應徹底清理表層和池底滸苔,并設法加大換水量,同時投放增氧劑,用七效底改王、強效底爽進行池底改良和消毒除臭,有效地預防或抑制這些有害物的繁殖生長。
④ 合理建設參池,增高圍墻,同時加強人工造礁,改良底質,能夠給養殖戶爭取到倒池的時間,減少海參養殖的損失。
6、爛邊病的發生與防治
發生時間:
該病多在每年6-7月份耳狀幼體階段發生,死亡率可達90%以上。
病因:
弧菌是致病源之一。
主要癥狀:
在顯微鏡下耳狀幼體邊緣突起處組織增生,顏色加深變黑,邊緣變得模糊不清,逐步潰爛,最后整個幼體解體消失。存活個體的發育退緩、變態率低,即使幼體能變態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“化板”消失。
防治措施:
預防時可采取3 + 3的形式,即用藥 3d 停藥 3d 的方式進行藥物全池潑灑連同內服,外潑滅弧菌或青霉素鈉3ppm 加多維+C,每日施藥1次,直至痊愈。
7、爛胃病的發生與防治
發生時間:
此病多在大耳狀幼體后期發生,每年6-7月高溫期和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病,死亡率可高達90%。
病因:
一方面是由于餌料品質不佳如投喂老化、沉淀變質的單胞藻餌料,或餌料營養單一如單獨投喂金藻類、扁藻等餌料;另一方面,一些細菌感染幼體也可以導致此病發生。
主要癥狀:
幼體胃壁增厚、粗糙,胃的周邊界限變得模糊不清,繼而萎縮變小、變形,嚴重時整個胃壁發生糜爛,最終可導致幼體死亡;疾∮左w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,發育遲緩、形態大小不齊,從耳狀幼體到樽形幼體變態率低。
防治措施:
① 投喂新鮮適口的優質餌料,如角毛藻、鹽藻或腸道寶,在餌料中添加六抗應激靈或多維+C,以滿足幼體發育需要,及增強機體免疫力;
② 適當加大換水量,減少水體中細菌數量,定期潑灑六效解毒靈、全能, 凈化、穩定水質,保持水質清新。
8、氣泡病的發生與防治
發生時間:
多在耳狀幼體培育期出現,死亡率較低。
病因:
通氣量過大,幼體吞食過多氣泡所致。
主要癥狀:
幼體體內吞有氣泡,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,最終也可導致幼體死亡。
防治措施:
可通過調整通氣量,避免充氣過大過強或者采取間歇充氣的方法,即每2h通氣30min加斷續充氣可以解決該病的發生。
9、盾纖毛蟲病的發生與防治
發生時間:
夏季高溫季節,水溫在20℃以上海參幼體附板后的2-3d易暴發此病。未見在海參浮游幼體時期發生。該病感染率高,傳染快,短時間內可造成稚參的大規模死亡。
病因:
細菌和纖毛蟲協同致病。先由細菌感染致使稚參活力減弱,然后遭到纖毛蟲的攻擊而使稚參死亡。
主要癥狀:
當稚參活力弱時,在顯微鏡下可見纖毛蟲攻擊參體造成創口后,繼而侵入組織內部,在海參體內大量繁殖,致使海參幼體解休死亡。纖毛蟲活體外觀呈瓜子形,皮膜薄,無缺刻。
防治措施:
① 養殖用水應嚴格沙濾和 300 目網濾處理;
② 及時清除池底污物,勤刷附著基,適時倒池;
③ 餌料應經過藥物處理后再投喂,殺滅餌料中的致病菌和纖毛蟲等寄生蟲,再潑灑滅弧菌或海參用的碘贊。
10、腐皮綜合癥的發生與防治
該癥也稱“皮膚潰爛病、化皮病”。
發生時間:
每年的 2- 4月份養殖水體溫度較低時( 8℃ 以下)是發病高峰。越冬保苗期幼參和養成期海參均可被感染發病,但幼參的感染率、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高于成參,感染率很高,一旦發病很快就會蔓延至全池,造成急性死亡。
病因:
感染初期病灶部位以假單胞菌屬的弧菌屬的燦爛弧菌為優勢菌,感染后期由于刺參表皮受細菌的侵襲腐蝕作用形成體表創傷面,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蟲富集和生長造成繼發性感染,加劇海參的死亡速度。
主要癥狀:
該病是當前養殖刺參最常見、危害最嚴重的疾病,初期感染的病參多有搖頭現象,口部出現局部性感染,表現為觸手黑濁,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,門部腫脹、不能收縮與閉合,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臟現象;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、僵直,體色變暗,但肉刺變白、禿鈍,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,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;感染末期病參病灶擴大、潰瘍處增多,表皮大面積腐爛,最后導致海參死亡,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。
防治措施:
① 購買參苗時應實施種苗健康檢查,投放苗種的密度要適宜,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底質環境;
② 定期投放“ 超濃縮EM 菌、全能、超濃縮光合細菌”等微生物制劑,分解池水中的糞便、殘餌及死亡藻類等有機質,降低池內的氨氮、硫化氫等含量,以防止和減少細菌性、病毒性疾病的發生和蔓延,抑制有害藻類、有害病菌的繁殖生長;
③ 巡池觀察,發現海參患病后,應遵循“早發現、早隔離、早治療”的原則,適度加大換水量,全池潑灑海參用的碘贊。
11、扁形動物病的發生與防治
發生時間:
此病在每年的春、秋季養殖水體水溫在 8℃ 以下是發病高峰,越冬幼參培育期和成參養殖期均有發現,可導致較高的死亡率。當水溫上升到14℃以上時,病情減輕或消失。
病因:
扁蟲感染,一般與細菌感染同時存在。
主要癥狀:
發病癥狀與“刺參腐皮綜合癥”的癥狀類似。病參腹部和背部多有潰爛斑塊,嚴重的甚至整塊組織爛掉,露出深層組織。大量的扁蟲寄生在皮下組織內,造成組織潰爛和損傷。越冬感染的幼體附著力下降易從附著基滑落池底。經解剖后可發現患病個體多數己經排臟,喪失攝食能力。
防治:
發現蟲體時,先用敵百蟲進行殺滅,再潑灑解毒安或解百納解除毒素。
12、后口蟲病的發生與防治
發生時間:
該病在每年的秋冬季節發生率較高,但患病海參的死亡率通常較低。目前僅在幼參和成參期發現此病。
病因:
后口蟲屬中的一種纖毛蟲專性寄生于海參呼吸樹。
主要癥狀:
患病個體外觀正常,嚴重者多有排臟反應,排臟后喪失攝食能力,參體消瘦,活力減弱,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繼發性感染。經顯微鏡鏡檢和組織病理。
分析發現:
該纖毛蟲,在海參呼吸樹囊膜內外均有大量蟲休寄生。寄生蟲的頭部能鉆入呼吸樹組織內,造成組織損傷和潰爛,并導致海參排臟。
防治措施:
① 定期潑灑滅弧菌、碘贊進行預防;
② 發現蟲體時,用“纖蟲清”進行殺滅,再潑灑二氧化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