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鱔常見的疾病
發布時間:2020-5-14 15:05:50
(一)水霉病
病原為水霉菌感染所致,主要發生在剛孵出,卵黃囊未吸收的稚鱔上,發病時稚鱔頭部附著灰白色棉絮狀水霉菌菌絲。
防治方法:
①孵化箱的網片盡量采用較柔軟的網布,以減少損傷;
②用2mg/L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-5分鐘,隔日一次,連用幾次。禁用毒性較強的孔雀石綠;
③用滅弧菌、碘贊全池殺菌消毒,有助于防治疾病的發生。
(二)腸炎病
病原為溫和氣單胞菌、產堿假單胞菌等,主要發生在開食20-30天,體長6-8em的稚鱔上,發病時稚鱔腹部膨脹、口腔有充血現象,病鱔在水中側身作間隙竄游,最后因無力游動而下沉死亡。發病原因主要是投喂水蚯蚓過量,稚鱔猛吃所造成。
防治方法:
①投喂的水蚯蚓應暫養數日,使之吐盡體內臟物,每公斤水蚯蚓用1—2g土霉素或滅弧菌消毒30分鐘后投喂,以免病菌帶入;
②發現稚鱔死亡,應立即停食,并采取土霉素、氟哌酸等進行消毒,但發病后因個體小較難治療,關鍵在于做好預防;
③在日常喂食中,拌入腸道寶,能有效的預防腸炎病的發生。
(三)出血病
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,主要發生在放養不久的野生黃鱔種上,主要癥狀是體表呈點狀、塊狀或彌散狀充血,腹部較明顯,肛門紅腫,有的口腔內有血樣沾液,提起尾部,口內流血水。解剖病鱔發現其腹腔內有紫紅色血液和粘液,肝臟腫大,腸粘膜點狀出血,腸內無食物,發病不久就死亡。發病原因主要是籠捕時,鱔籠放置時間過長,而籠內蚯蚓吃完后,黃鱔拼命想外逃,使鱔體受損傷所致。
防治方法:
①在籠捕、運輸、放養時盡量避免傷,應用六抗應激靈、解毒安增加其抵抗力,最好不要放養質量不好的鱔種;
②鱔種放養時要用3%的食鹽水消毒3-5分鐘,放養后要用滅弧菌、全能進行全池(箱)潑灑。因野生鱔種尚未吃食,口服藥物困難,因此此病較難治療,造成損失較大,最好放養人工繁殖的鱔種。
(四)水蛭病
病原為中華頸蛭和擬扁蛭,俗稱螞蟥,體外寄生所致,主要寄生在繁殖池親鱔頭部及體側的皮膚上,以吸取親鱔血液為營養,影響親鱔繁殖。此病發生一般是由于放養密度過大,不及時換水,黃鱔體表大量分泌粘液,使水中微生物加速分解,消耗水中溶氧,使黃鱔因缺氧而焦躁不安,互相纏繞,造成大量死亡。主要發生在黃鱔運輸過程中放養密度大、時間長,不及時換水所致。大小個體均能發生,以每年5—9月氣溫較高為易發季節。
防治方法:
①用5—10mg%L硫酸銅全池潑灑,24小時后使用解毒安、解百納進行解毒;
②用2-3%食鹽水全池潑灑,能使蟲體脫落,用茶籽餅溶液全池潑灑,使水體呈0.02%濃度可殺死螞蟥,24小時后換水一次;
③降低放養密度,及時換水,使用增氧劑補充溶解氧;
④購買鱔種時,盡量就近選購,如果非得遠距離購買鱔種,應盡量縮短運輸時間如空運等。
(五)發熱病
病因和病癥 此病主要發生在運輸過程中,由于密度大,運輸時間長,體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,大量耗氧,放出熱量, 造成水溫劇增(可高達50℃),使底層黃鱔纏繞成團致死,死亡率有時可達90%。
防治方法:
在運輸前先經蓄養,勤換水,使黃鱔體表泥沙及腸內污物除凈,同時使用增氧劑進行增氧,氣溫23-30℃情況下,每隔6-8小時徹底換水1次,或每隔24小時,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,用量為每25升水放30萬單位,能收到較好的效果。